西大庙建于雍正初年
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发布时间:2017-05-04
西大庙建于雍正初年 西大庙位于今辽河大街西端,它本来是个庙宇,可人们叫惯了则把它作为地名来称呼,流传至今。 天后宫,因它座落在营口西部,故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西大庙。
天后宫是1726年(清雍正四年)在原龙王庙旧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首建者是江、浙、闽一带来营口的“客帮”和本埠的富商,双方集资修建。1930年(民国十九年),又由庙院住持莱山禅师募化重修天后宫。庙宇布局严整,四面砖墙围砌,天后宫坐北朝南,庙前广场竖一石坊,石坊西面上书“慈光普照”,东面上书“紫气东来”。
该庙山门内塑有高大的“哼、哈二将”,山门上悬匾额一方,上书“天后行宫”,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山海关钞关道诚明所立。山门东西有钟鼓二楼,山门内有前殿三楹,东西廊各五楹。深院内大殿横排东、西,正殿为海神娘娘(即天后),殿前雕塑石狮一对,上刻“没沟营天后宫”。左陪殿为主祀药王,右陪殿为主祀龙王。院内石碑林立,各俱碑文,其中“舳舻云集,日以千计”字句,便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此庙时所雕刻的碑文,是营口历史发展的确凿记录。此外,还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立的《整顿船捐碑》和民国七年立的《营复两县粪人颂德碑》等。
天后宫广场西部有观音阁一座,筑于条石高台青砖花墙之内,高约17米。阁上一边为观音祠,内供观音菩萨一尊,祠内悬匾额一方:“一片婆心”。阁上另一边为财神祠,内塑财神一尊,正中匾额为“天医晋财”。
修建天后宫,主要是祭祀“海神娘娘”,祈求保佑万民平安。据《营口县志》载:考天后海神娘娘,为宋莆田人林愿第六女,幼而神异,年二十九卒,屡显灵异于海上。相传轮舶在海上遇险,往往见天际雾中有红灯出现,即为天后来救,必能脱险。屡见不爽渡海者多祷祀之。明永乐中封为天妃,立庙京师。清康熙二十二年晋封天后,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致祭之期。
天后宫是1726年(清雍正四年)在原龙王庙旧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首建者是江、浙、闽一带来营口的“客帮”和本埠的富商,双方集资修建。1930年(民国十九年),又由庙院住持莱山禅师募化重修天后宫。庙宇布局严整,四面砖墙围砌,天后宫坐北朝南,庙前广场竖一石坊,石坊西面上书“慈光普照”,东面上书“紫气东来”。
该庙山门内塑有高大的“哼、哈二将”,山门上悬匾额一方,上书“天后行宫”,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山海关钞关道诚明所立。山门东西有钟鼓二楼,山门内有前殿三楹,东西廊各五楹。深院内大殿横排东、西,正殿为海神娘娘(即天后),殿前雕塑石狮一对,上刻“没沟营天后宫”。左陪殿为主祀药王,右陪殿为主祀龙王。院内石碑林立,各俱碑文,其中“舳舻云集,日以千计”字句,便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此庙时所雕刻的碑文,是营口历史发展的确凿记录。此外,还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立的《整顿船捐碑》和民国七年立的《营复两县粪人颂德碑》等。
天后宫广场西部有观音阁一座,筑于条石高台青砖花墙之内,高约17米。阁上一边为观音祠,内供观音菩萨一尊,祠内悬匾额一方:“一片婆心”。阁上另一边为财神祠,内塑财神一尊,正中匾额为“天医晋财”。
修建天后宫,主要是祭祀“海神娘娘”,祈求保佑万民平安。据《营口县志》载:考天后海神娘娘,为宋莆田人林愿第六女,幼而神异,年二十九卒,屡显灵异于海上。相传轮舶在海上遇险,往往见天际雾中有红灯出现,即为天后来救,必能脱险。屡见不爽渡海者多祷祀之。明永乐中封为天妃,立庙京师。清康熙二十二年晋封天后,以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致祭之期。
清咸丰八年(1858年)在广场南面建有天后宫戏楼,又称西大庙戏楼,坐南朝北,对着山门。戏楼为歇山式方型,底座系花岗岩长石砌成,基石上竖有朱红木柱四根,支撑斗拱飞檐,屋顶覆仿汉青瓦。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三十日为庙会祭祀日,酬神唱戏五天。营口渔民和“三江”(江苏、江西、浙江)来营商人,到此许愿唱戏,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渔民、客商出海安全。营口开港后,戏楼演出盛极一时,曾有“一年三百六十日,唱戏三百六十天”之说。台上热热闹闹,台下人山人海。男的愿看《老帅铁公鸡》,真刀真枪卖力气,女的爱看《刘翠萍哭井》,哭得大鼻涕长而不断。
到1966年“文革”初期,具有240余年历史的天后宫绝大部分殿宇被扒掉,唯有海神娘娘殿和药王殿、龙王殿幸存。近年来虽经修缮,但已不再有当年的光耀。近来,我市有识之士已着手复修西大庙,并建西大庙明清文化商业城。人们企盼着明清文化商业城的兴建,将会带动营口西部的城市改造、市场繁荣、庙事重新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