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业经2016年7月22日第十五届市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营口市人民政府
2016年7月26日
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导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我市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进程,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塑造我市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努力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到来,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融入制造业,对制造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高新技术保持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加速追赶;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求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为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我市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之一,是辽宁的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我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大成效。
1.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通过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逐步拓宽了产业门类,优化了产品结构。
2.发展载体不断优化。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以沿海产业基地、开发区、北海新区、高新区、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等为代表的我市沿海经济区得到快速发展。
3.创新体系逐步健全。我市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95家,组建了中科院、航天研究院、磁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在营研发机构,成立了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营口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营口示范中心、大连理工大学营口研究院。3户企业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4.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6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99件,年均增长11.6%,万人专利拥有量为1.18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5.新型业态方兴未艾。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服务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阿里巴巴营口产业带平台已经正式开通,通过建设装备制造、镁质材料、冶金、石化、纺织、汽保、乐器等多个产业板块,把我市的优势企业和特色产品扶持上线,并帮助全市的中小企业进行线上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镁质材料、冶金、石化、轻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七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1.产业层次总体较低。产业结构仍以资源消耗大、技术创新薄弱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居行业龙头地位、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不多,产品层次不高、附加值低。
2.创新支撑能力不够。科技总体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较少,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比较低,产学研层次不高且互动性不强。
3.高端人才较为欠缺。全市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科技领军人物、高级技术开发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也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中央再提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环境下,我市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全方位提档升级,加速跨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我国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建设沿海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制造业提档升级为重点任务,以推进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融入制造强国战略,加速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我市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为辽宁制造强省建设做出贡献。
1.坚持创新发展。始终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利用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努力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2.坚持质量为先。始终把质量提升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信誉意识,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注重人员培训,提高质量检测手段,提升产品一致性保证能力。建立质量信誉体系,营造诚信经营环境。
3.坚持融合发展。始终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作为重要抓手。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力发展一批智能装备和产品,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4.坚持结构优化。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把工业园区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
5.坚持绿色发展。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强产业政策导向,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健全绿色制造标准,强化刚性约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6.坚持开放发展。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重要动力。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使我市制造业有机地融入国际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制造业合作新模式,加快推进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鼓励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我市构建七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档升级,将我市建设成环渤海经济圈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与科技合作窗口,跻身环渤海经济圈制造业综合水平强市之列。
立足市情,力争通过两个阶段实现。
到2020年,制造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产业规模得到壮大,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质量效益得以提高,结构优化初见成效,“两化”融合不断加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400亿元以上。
到2025年,通过制造强市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绿色制造达到新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跻身环渤海经济圈制造业综合水平强市之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500亿元以上。
2020年和2025年制造强市建设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2025年
|
创新
能力
|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0.66
|
1.26
|
1.68
|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0.077
|
0.18
|
1.10
|
质量
效益
|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
|
84.5
|
85.5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
2
|
6.5以上
|
6.5以上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百分点)
|
-
|
3
|
5
|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
-
|
8左右
|
7左右
|
结构
优化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
|
7.3
|
>20
|
30
|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
|
15
|
25
|
35
|
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
|
15
|
20
|
两化
融合
|
宽带普及率(%)
|
60
|
75
|
85
|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62
|
75
|
85
|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33
|
51
|
65
|
绿色
发展
|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
|
-
|
12
|
35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 幅度(%)
|
-
|
22
|
41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
|
-
|
17
|
41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60
|
79
|
三、发展方向
以《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为基础,以《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辽政发〔2015〕67号)提出的高端装备、新材料、输变电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等15个重点领域为指导,立足我市实际,着眼未来发展,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优化升级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镁质材料、冶金、石化、轻工、新型建材和纺织服装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层次,使其成为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任务。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用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大“两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现有主导产业实现提档升级、结构优化,推动主导产品实现向“专精特新”和“高精尖”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5年,七大主导产业形成创新体系完备、产业链条合理的新格局。
1.装备制造
(1)智能数控装备
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加快高档数控装备系统及成套技术的工业化和产业化研究,掌握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和共性技术,大力发展我市高档数控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依托锻压机床公司、重型机床公司、营口机床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数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速多工位智能压力机、数控重型立式车床、智能数控磨床和数控磨齿机等。
(2)输变电设备
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依托新东北电气集团、精工变压器组件公司、新泰投资公司、信达变压器公司等骨干企业,以熊岳输变电设备产业园为重点集聚区,以交直流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为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断路器、互感器、全封闭组合开关及支撑智能电网的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柜)等;鼓励发展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柔性输变电设备等,建设融合工程设计、设备生产、物流、安装为一体的输变电成套装备产业链条。
(3)重型装备
把握工程机械产品大型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发挥现有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生产的技术优势,突出提高设备总体设计、技术系统集成能力,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依托沈鼓透平机装备公司、石钢京诚公司、北方重工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透平压缩机组、大型冶金装备、大型全液压挖掘机、地下作业系统及其配套设备、大吨位多节臂单杠插销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大型轮式起重机等,打造大型工程设备制造中心。
(4)汽车零部件
加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依托马勒发动机零部件公司、华润金属公司、压铸业公司、阿部配线公司、福泰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档活塞、轴瓦、连杆、无缸套发动机缸体、铝镁合金零部件、汽车线束等,建设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5)管件阀门
加大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由单一材料加工逐步向抗高冲击、改性复合材料方向发展,提高管件产品的综合性能或某一方面特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依托埃斯威特公司、北方管业公司、四方管业公司、太和管业公司、爱维尔铸业公司、国泰管业公司、宝维金属管件公司、成和管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超临界阀门、超超临界阀门、大口径管件、碳钢管件、合金管件、不锈钢管件和管路配件及各种阀门等。
(6)印刷设备
重点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印刷设备。依托大族冠华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激光模切雕刻机和喷墨印刷机等智能化产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远程运行、维护服务。
2.镁质材料
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作用,稳妥推进镁质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有序合理采矿,提高资源效益;严格控制增量,主动压缩存量;加速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加强环保整治,实现节能减排。加速镁质材料产业从初级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的转变,优化镁质耐火材料产品结构,打造世界级镁质材料及深加工产业基地。
(1)镁质耐火材料
依托青花集团、金龙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纯烧结镁砂、合成镁质原料、含铬产品替代制品、无碳低碳镁质不烧耐火制品、镁质轻质隔热材料、复合耐火材料、冶金连铸用功能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等。
(2)镁质化工材料
依托洁镁科技公司、菱镁化工集团等骨干企业,开展低品位菱镁矿、粉矿等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优先发展功能氧化镁、专用镁盐、镁质农用肥料、镁饲料及土壤改良剂等。
(3)镁质建筑材料
依托亚泰新型建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优质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新型镁质墙体和装饰装修用产品;鼓励发展镁质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等。
(4)镁合金材料
依托博尔凯特公司、金鼎镁矿集团、欣成镁业公司、银河镁铝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镁合金汽车零部件、铸造镁合金、焊接镁合金、镁合金板材等;鼓励开发生产增材制造(3D打印)镁合金等。
3.冶金产业
调整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钢铁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比重,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开拓国际市场,释放产能,打造国内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基地。
(1)特种钢
依托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五矿中板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船舶耐蚀钢、压力容器钢等。
(2)特种管材
依托北钢管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石化工业管道、地质钻探套管、城市建设用管等。
(3)钢结构件
依托鞍钢建设集团营口钢结构公司、广厦钢结构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船体结构件、高层建筑结构件和桥梁结构件等。
(4)有色金属
依托忠旺铝业公司、高威铜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铝挤压件、铝板材、铜杆、铜线和铜板材等。
4.石化产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做大传统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开发化工新产品,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形成高端化、精细化、产业链完整的产业发展格局。
(1)精细化工
依托向阳科化集团、风光化工公司、天元化工公司、宝山化工公司、营创三征公司、三征新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炼油催化剂、抗氧剂、军工特种化学品、粘合剂、工业涂料、三聚氯氰、高效环境友好型农药新产品、医药中间体等。
(2)石油深加工
依托中海石化公司、绿地国丰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重油深度催化裂解产品(DCC)、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产品和碳九等。
(3)高分子产品
依托华威聚酰亚胺公司、康辉石化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医药电子膜、聚酰亚胺单体、聚苯硫醚、聚酯(PBT)和聚酯薄膜(PET)等。
5.轻工医药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围绕大企业延长产业链,丰厚产业集聚度。鼓励推广应用食品饮料加工和包装数控设备及机器人、食品饮料自动生产线、饮料无菌灌装生产线等,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1)食品饮料
依托太古食品公司、国投中鲁果汁公司、无限极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百威英博啤酒公司、嘉里粮油公司、圣士实业公司、盐业公司、海洋食品公司、卷烟厂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精制糖及糖类食品、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保健食品、软饮料、啤酒、中高档粮油、旅游休闲食品、原盐、精盐和水产品加工等,调整卷烟产品结构,提高高档品种产量比重。
(2)包装制品
支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等优势,鼓励发展新型、绿色、节能、环保包装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建以东盛集团公司为核心的塑料包装企业联盟,提升塑料包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争取发展成为省塑料包装制品出口产业基地。依托宝源塑料包装公司、永胜降解塑料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食品级、无菌医用和可降解等塑料包装制品,加快推动我市塑料包装行业的转型升级。
(3)工程塑料制品
依托天禹塑胶公司、尧邦塑胶容器公司、孚拉瑞斯塑料防腐设备公司等骨干企业,巩固发展用于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和消费品包装等传统工程塑料制品;鼓励研发生产应用于新兴产业的工程塑料制品,实现工程塑料制品的工程化、高性能化、低成本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4)医药产业
依托奥达制药公司、因科瑞斯药业公司、千里明药业公司、汉草堂中药公司、三花制药公司、巨成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化学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及医学教学训练用智能标准化病人仿真机器人系统等;鼓励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等。
6.新型建材
支持传统建材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门窗、硅藻土系列产品、特种玻璃和复合门窗等。
(1)新型墙体材料
依托超烁图码公司、沃飞斯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图码板、高性能聚氨酯复合墙体材料、改性酚醛泡沫保温材料等。
(2)新型门窗
依托盼盼安居门业公司、东林铝材集团、正典铝材公司等骨干企业,进一步扩大“盼盼”、“晶晶”、“盼盼一品”、“盼盼上品”四个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发展高档精品门、防火门、钢木门、钢木套装门、户内门、全自动车库门和高级别功能性复合门窗等。
(3)硅藻土系列产品
依托盼盼硅藻土公司、东奥硅藻土生态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建筑饰材硅藻土系列产品(涂料、陶瓷)、硅藻土高效保温阻燃系列产品、硅藻土助滤剂系列产品和硅藻土功能填料系列产品。
(4)特种玻璃
依托信义玻璃公司、金旭玻璃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低辐射及多功能镀膜玻璃等特种玻璃。
(5)复合材料制品
依托新洪源玻纤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多功能玻璃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多功能复合材料制品。
7.纺织服装
转变贴牌经营模式,加快服装企业向品牌经营转型,引导特色纺织资源产品向高附加值升级,提高纺织装备先进水平,减少产品人力成本。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力发展服装、家纺的个性化定制和化纤差别化生产。
(1)民用纺织品
依托华福印染公司、棉纺公司、朗诗多丝绸公司等骨干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开发生产高档家纺面料及其制品、高档服装面料、柞蚕丝深加工及高档棉、麻、丝、针织产品等纺织品,着力提高附加值,推出自己的品牌。
(2)产业用纺织品
依托银珠化纺集团等骨干企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多功能阻燃纤维、涤纶复合纤维、粘胶等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及制品、汽车内饰用布和高性能复合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
(3)服装加工
依托金海港制衣公司、绅特制衣公司、大韩服饰公司、金基制衣公司等骨干企业, 以熊岳镇及周边为重点集聚区,做大做强外贸服装、休闲服装;鼓励发展高档服装,打造服装品牌,推进“特色纺织服装名镇”的发展。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采用招商引智、企业孵化、实施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扶持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高端装备制造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研发和掌握对产业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形成初具规模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1)安全(应急)智能装备
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的战略机遇,以中国北方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为载体,充分发挥国家安监总局和工信部命名的示范园区作用,依托卓异科技公司、瑞华高新科技公司和新山鹰报警设备公司等现有产业基础,以智能(应急)安全装备为特色,以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发展矿山井下人员紧急避险装备、矿用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瓦斯灾害危险区探测装备、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监测与防控系统。
(2)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依托忠旺铝业公司、新泰精密铸造公司、永壮铝塑集团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用大规格工业铝型材等新型铝材,重点发展铝合金精密铸造高铁枕梁、铝合金一次成型高铁车厢等产品,加快提升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
(3)磁技术装备
以北海新区为主要集聚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世界500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发挥牵动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依托防爆电机公司、国诚电机公司、金和机电设备公司等骨干企业,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高性能磁技术应用为主攻方向,围绕节能、环保、军事、医疗技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磁技术应用,重点开发生产大中型电机、永磁系列电机、高效稀土电机、伺服耐高温电机和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等高端电机产品;鼓励开发生产磁性机械设备、磁性电子信息产品、医用磁技术产品和磁性材料元器件等。
(4)海洋航空装备
依托加宝公司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配件、特殊钢锻造公司深海采油装备核心部件、中船重工公司精品钢材深加工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发展港口物流机械和海洋石油勘探装备设施等;鼓励引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等海工装备制造项目,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紧紧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机遇,加快我市航空产业园建设,鼓励发展通用小型飞机整机生产及飞机零部件、机载电子设备和航空材料等配套产业。
2.新材料产业
紧跟材料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的国际新材料发展新趋势,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冶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和前沿新型材料等,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1)冶金新材料
一是依托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五矿中板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强度轿车用钢、高铁轨道用钢、风电设备用钢、工程机械用钢、油气管道用钢、海洋工程用钢等高性能特种钢材,提高精品钢材料生产能力。二是依托忠旺铝业公司、高威铜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开发生产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等高端有色金属合金及深加工产品。三是依托卓异新材料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泡沫碳化硅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泡沫碳化硅材料。四是鼓励推进新型碳/碳复合、航空航天新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粉末冶金等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2)化工新材料
以产品多样化、专用化和高性能化为方向,一是重点开发生产功能性、环保型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二是大力开发有机硅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特种橡胶、高附加值的磷氟化工材料等。三是推进功能涂料及水性涂料、电子领域功能性精细产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表面活性剂和高性能橡塑助剂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四是突破高性能环保涂料、粘合剂、油墨及高效、多功能、安全的食品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等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应用领域。
(3)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
一是依托航盛科技公司、中捷仕达隔板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聚合物电池材料、新型隔膜等新能源材料。二是鼓励开发高性能合成树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三是推进有机发光材料(OLED)、非硅系半导体光伏材料、光学硅胶、工程塑料(ABS)、有机玻璃(PMMA)等合成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4)前沿新型材料
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纳米碳管、石墨烯、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催化剂等纳米材料。
3.节能环保产业
以提高节能、环保及资源利用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水平为切入点,加快开发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制造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北方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推广示范性基地。
(1)节能产业
一是依托绿源锅炉公司、富焓自动化锅炉公司、福泰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气化高效节能环保锅炉等,鼓励开发生产高效节能内燃机、电动机等。二是依托沃飞斯科技公司、信义玻璃公司、盼盼硅藻土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复合保温和轻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和涂料等。三是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和照明产品等。四是鼓励发展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计量系统及智能技术系统等子系统的智能电网、新能源接入与控制、智能变电站及智能设备、电力储能、柔性交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配电自动化、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控制保护及接入等关键设备。
(2)环保产业
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的污水、烟气、固体废弃物防治成套技术和装备开发与产业化。一是依托创世纪滤材公司、鑫诚环保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燃烧过程中脱硫、脱硝除尘控制与治理、尾气控制、洁净燃烧等空气污染防治新技术及设备。二是依托鸿盛技术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玻璃纤维和PTFE高分子纤维产品。三是鼓励发展污水处理、中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等水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设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电子废物拆解处理、环保生态药剂等环保技术和产品。
4.新能源产业
增强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建成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一是依托华能热电公司光伏发电、金辰机械公司光伏自动化生产线等项目,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容量储能电池和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等。二是积极引进风电技术研发及设备制造“龙头”企业,推进风电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发展风电整机制造,培育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发电机到风电机组产业链,逐渐形成整机与关键部件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风电产业结构。
5.电子信息产业
瞄准高端化、高新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促进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和软件开发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一是依托东旭光电公司、宏群胜精密电子公司、长兴光电材料公司、航盛科技公司、阿部配线公司、欧力达电子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关键材料为主的基础电子产品。二是依托乐德电子商务公司、易城科技公司、时代软件公司、德普软件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产业为代表的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开发;鼓励开发工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
6.3D打印装备和专用材料
围绕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设备及服务,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营口示范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大连理工(营口)工程中心,鼓励建立3D打印装备和专用材料方面研发平台,推进3D打印产业化示范应用,培育发展3D打印产业,促进企业规模化定制、个性化定制等方式的推广应用,推动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协同发展。同时,鼓励培育发展高性能的功能陶瓷和金属粉末、聚乳酸、复合材料等快速成型(3D打印)材料。
7.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着力发展一批提供方案设计、应用开发、设备采购、装备开发、安装维护、检测的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机器人及智能硬软装备系统集成企业,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和服务,抓好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应用典型示范工程,实现系统集成企业、软件服务、机器人本体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1.汽车保修装备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切入点,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向中国(营口)汽保工业园集聚,推广自动化生产线、嵌入式软件、焊接机器人、机器手等智能装备的应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依托中意泰达公司、光明科技公司、大力汽保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生产智能车轮动平衡仪、重型轮胎拆装机(适用飞机、矿山工程车)、重型可移动式液压举升机(适用装甲车、动车、地铁、重卡)、全自动轮胎拆装机、双柱或四柱及剪式液压举升机、3D成像四轮定位仪等智能化汽车保修装备,拓宽汽车用品市场,积极进入汽车服务用品领域,打造中国汽车保修设备和服务用品产业基地。
2.乐器产业
依托乐器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作为首个省内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作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整合资源,引导企业走联盟化发展模式,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西尔伯曼钢琴公司、贝赫斯坦乐器公司、依巴赫钢琴公司、福斯特天音琴厂、富森木业公司、大有乐器箱包厂等骨干企业,盘活原东北钢琴集团,实施以“诺的斯卡”牌钢琴为主的品牌战略,建立钢琴、提琴及琴凳、谱架、箱包等系列乐器配套产品较为齐全的乐器产业集聚区,向高端化、特色化、定制化方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
四、重点工程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面向七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技术应用的需求,汇聚产业研发高端要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围绕重点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和应用,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跨界融合,塑造我市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制造业基地。
1.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2.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研发和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和新型合作组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
3.建设公共创新平台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配备合理的创新团队,推进公共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研发机构比例。大力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通过技术入股进入企业。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协
(二)质量品牌创建工程
1.强化质量基础建设
加强计量管理工作,促进企业配置适宜的计量器具和设备(含软件)。推进发展检验、检测与认证技术服务,重点培育国际互认、国家认可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构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牵头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
2.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
完善监督管理措施,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选用可靠性试验、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质量工具和方法,提升产品研发质量和效率。
牵头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
3.实施质量升级行动
开发企业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质量信息数据库。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引入质量标杆、先进质量技术和卓越绩效应用示范活动,推广应用质量可靠性整体解决平台(TSQ)。
牵头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市经信委
4.提升质量品牌效益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建设。加大自主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优秀自主品牌走出营口、走出辽宁,参加国内外质量品牌交流活动,争创全国知名品牌。
牵头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
(三)结构优化升级工程
1.迈向先进制造
向产业中高端转型。由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发展,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制造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品质、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应市场最新需求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及服务延伸。
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型。在技术标准、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支持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由轻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行业率先做起,从目前的标准化规模生产,逐步实现定制化的小批量、多品种和快速生产。
培育新兴产业。以七大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为需求,培育发展快速制造技术应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等。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采用招商引智、企业孵化、实施应用示范行动等方式,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2.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我市“一带三轴”发展总体布局,部署七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空间布局,对产业发展予以明晰的定位,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方面实行“五个一体化”,统一协调发展。围绕全市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各县(市)区政府、产业园区管委会也要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同时,各县(市)区、产业园区间也要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全市与各县(市)区、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格局。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服务业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3.集聚发展园区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优化提升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加强园区功能性建设,保障大项目落地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完善交通、物流、通讯、标准厂房、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相互配套协作、上下游链接紧密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各行业上下游配套资源向产业园区汇集,提升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形成从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制造装备、主导产品生产、系统集成到售后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
4.培育骨干企业
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产品水平较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科技创新、品牌发展、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二是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选择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引导企业在细分市场上做到专业化,在产品质量上做到精细化,在产品品种上做到特色化,在产品开发上做到创新化,帮助企业形成和巩固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科技小巨人”。三是打造国际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或中小企业抱团开拓国外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打造国际性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四)智能制造实施工程
近期,要以实施“1512”智能制造工程项目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推进智能制造不断拓展,即重点建设10个省试点示范项目、50个市重点支撑项目、100个前期推进项目和200个基础培育项目。
1.研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产品
面向信息时代下新的生活需求,以智能、舒适、便利、健康、节能、环保为目标,创新产品理念,开发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的数字化智能产品。包括数字化智能化服装、绿色建材、临床医学模型、3D定位仪、健康食品饮料、安防产品、智能装备等,实现我市制造业产品的升级。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提升产品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
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三维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三维工业设计系统等设计技术和3D打印设备。采取优化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思路,提升设计手段,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需求为目标,推进产品创意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3.促进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
以提升制造关键环节智能化水平为切入点,培育推广流程型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产品制造与服务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一是流程型智能制造。在冶金、石化、镁质材料、建材等流程型制造领域,全面提升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二是离散型智能制造。在汽车保修装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等离散型制造领域,全面提升集散控制、制造执行、智能检测和智能物流系统等生产过程的应用水平。三是网络协同制造。在智能数控机床、石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等行业,加快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实现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开展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试点示范。四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以纺织服装、轻工等消费品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制造过程实现产品可模块化设计和个性化组合,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五是远程运维服务。依托工业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提升企业远程在线检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4.提高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强化生产制造基础数据收集,优化生产和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重点实施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化管理,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规范生产流程、提高品质稳定性目标;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推进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有效监控。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五)绿色制造发展工程
绿色制造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发展流程型制造业清洁生产
节能治污并举。冶金、石化、镁质材料、传统建材生产企业要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根治污染,加快生产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采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和联网装置,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生产;建设节能降耗和低碳排放的绿色车间/工厂。
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废水深度处理与循环利用、废渣资源化利用、废气脱硫脱硝设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
2.推进离散型制造业绿色制造
推广绿色工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等产业重点推广生态设计、绿色工艺材料,提高加工过程的绿色化水平,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在产品设计、材料、生产、包装、回收等各阶段防止污染。
研发绿色产品。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开发具有环保、节能、防潮、隔音等优点的绿色建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研发高效节能型机械装备等;食品饮料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健康食品等。
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原材料和辅料的利用率以及产品的循环、回收和再利用;发展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备;发展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积极推进机械装备产品再制造。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建立环境监管和服务体系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责任主体、社会监督协调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验收,严格行业准入条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
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引进或培育专业化环保公司,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开展节能环保装备设计、安装和运营管理,开展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
牵头单位: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经信委
(六)制造服务协同工程
1.推进定制化生产模式
支持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建立柔性和快速响应机制,推进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快速反应、迅速交货的要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协同的战略转变。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
2.加快商业模式转型
开展相关行业从传统预测型推式供应链面向市场的拉式供应链转型的管理优化工程,实现产供销的同步,提高库存周转的决定性竞争力。促进企业向中端市场驱动的以快速反应、低库存管理为核心的服务型制造管理模式转变。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
3.推动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维修服务
针对制造装备维修、维护、运行管理业务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发展设备远程监控、运行诊断、协同维护等服务业态,提高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
4.鼓励制造业企业向系统集成商转变
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促进产业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系统集成示范,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模式。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
5.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
积极融入“东北大数据产业联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精确服务与监管,通过个性化服务,优化各类资源投入,为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服务。一是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围绕装备、纺织服装、轻工等产品外观造型、功能创新、包装展示等方面需求,利用现有资源,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应用,推进企业开展形象设计、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构建工业设计服务体系和平台。二是建设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围绕我市七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结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营口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统筹协调制造强市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相关工作,推动落实国家、省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县(市)区、园区和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重要事项。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发展方向、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时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保证制造强市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分解落实工作任务
印发《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和实施意见,并将制造强市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园区也要制定各自的《行动纲要》,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将制造强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向深入。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3.建立考核和监督机制
由市政府组织制定制造强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及具体实施细则,每年对各县(市)区、园区等有关单位进行考核,给予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通过适当方式予以通报。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落实国家、省简政放权政策,落实减负项目,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业投资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审批通道,提高审批效率。规范管理部门职责权限,深入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打通政策落实、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牵头单位:市编委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
2.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
围绕科技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市场内在活力。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打破行业、县(市)区、条块之间互相封闭的格局,突破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弊端。增大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市场导向,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服务业委、市编委办
3.创新发展民营经济
坚持政府是服务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扬民营企业的创业创新精神,在双向互动中不断完善公共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同时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要贯彻落实《营口市非公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方案》,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推动非公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三)创新财政金融政策
1.强化政策引导
将我市现有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政策资金进行整合,统筹使用,在设立“营口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基础上,研究建立“营口市推进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专项基金”和制定“营口市促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并落实相应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试点示范工程、个性化定制示范工程、“两化”融合试点、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
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鼓励在营各金融机构成立支持制造强市建设金融工作小组或金融事业部,对《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确定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在贷款规模、期限、利率和抵押担保方式等方面给予倾斜,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及省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方式,优化信贷配置结构。
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营口银监局、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
3.推动直接融资
鼓励各银行、证券机构加强对企业业务指导和培训,推动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私募债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及并购重组。
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营口银监局、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
从我市制造强市建设对高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加快实施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创业创新能力强,学术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能引领和带动某一领域科技进步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联合引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2.加快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家队伍
由市直有关部门组织安排,委托相关机构,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开展先进制造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服务型制造、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经营学、投资学等方面的培训,培养有创业创新活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知识化民营企业家。探索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服务、评价等人才开发机制。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
3.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确立企业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企业深入、持久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确立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广“校企合作”,以订单教育、集中培训、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等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根据产业发展调整职业培训方向和内容,加强数控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新技术的培训。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
4.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深化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改变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的职称评定标准,按工作性质建立分类评定标准,促使更多在一线从事科研实践、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评定技术职称。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通过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等方式,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对引进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在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产业人才载体建设,办好创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给青年一代工程师和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
加强垄断市场和不规范市场行为的监管,优化政务服务,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把企业家、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增强市场活力。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让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才智。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商局,配合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经信委
2.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各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鼓励与表彰守信行为,限制和制裁失信行为,建立和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完善全市统一征信系统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征集、整合和共享。以国家和省统一的数据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为基准,加快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征信平台建设及各行业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全领域征集、整合和共享。宣传正面典型进行示范引导,曝光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影响力。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安全生产监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营口国税局、营口地税局、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